机构设置

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室

【研究室简介】

  研究室成立于1998年,由原自然地理研究室、经济地理研究室整合而成,适应地理学中自然和人文交叉的新趋势,注重流域或区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综合集成研究。近年来,研究室重点开展不同尺度空间单元人口、城市与产业发展,港口物流体系建设以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规划研究,提出维持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开发模式、空间组织架构以及资源环境保障体系;阐明流域水土资源变化过程、驱动机制与生态效应,开展流域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减灾规划及后效评估研究;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模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实施动态监测与预警。


基于遥感技术的岸线资源调查技术流程

【研究队伍】

  现有研究人员25人,其中研究员9名,副研究员9人。博士后和在读研究生共47人。

  研究员:陈雯、李恒鹏、曹有挥、陈爽、高俊峰、张落成、朱青

  副研究员:许朋柱、陈江龙、万荣荣、高群、赵海霞、苏伟忠、吴威、李新艳、徐昔保、高永年

【主要研究内容】

  资源利用与环境效应:在全球土地计划(GLP)研究框架下,围绕湖泊型流域的资源环境问题,从过程和机理的角度,研究流域水土资源利用、演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评估流域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生态系统、水土资源利用和管理三者之间的影响和反馈过程。

  区域发展与空间协调:重点研究区域城乡、产业、人口及土地利用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人文格局演化过程、机制,并从城乡关系统筹、产业演进与协调、空间格局优化等方面研究基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方案与路径。

  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流域综合管理:研究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机制,建立流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机制与调控模型,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发流域可持续发展、流域综合管理决策支持平台,为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的科学管理等提供决策依据。

 
1955-1995年长江三角洲各年耕地减少百分比        长江三角洲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占用耕地面积估算

  近5年来,围绕区域发展与空间协调、资源利用与环境效应、生态健康与监测评估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重大水专项项目专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课题和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以及省部委托区域发展与规划任务等重要科研项目近170项。

 
复杂水系分析工具

   研究室阐明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各要素演变及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空间协调思路及功能分区方法;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市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编制完成了包含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在内的一系列区域总体和专项规划;针对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问题长期、持续开展研究工作,定期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从2002年——2011年,共发表论文497篇,出版专著15部,参编8部,获得成果应用效益证明20余份,主持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各1项。

  
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网架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