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5名博士后荣获第6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根据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关于公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获资助人员名单的通知”,我所博士后常洁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资助金额8万元,陈文君、崔京珍、苗雨青、穆少杰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资助金额5万元。此次我所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人数为近年来最多,同时获资助人数也在本年度南京分院各研究所中拔得头筹。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作为国家级基金项目,是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有力支撑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科学研究等工作。该基金分为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两种方式,其中面上资助旨在支持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促使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完成创新研究,并迅速成长为各类复合型、战略型和创新型人才。
常洁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导师张恩楼研究员。先后在澳大利亚、巴塔哥尼亚南部(智利)进行基于湖泊沉积记录古气候重建博士后研究工作。进站后开展基于湖泊沉积记录的西南和东南夏季风的演变对比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SCI期刊Climate of the Past,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及The Holocene发表,并在‘欧洲地学学会(EGU2017)‘作相关成果报告。目前已发表(含录用)第一作者SCI论文7篇。
陈文君博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导师贺斌研究员。进站以来开展了多模型支持下的乡村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解析与水质模拟研究,探讨了我国长江下游山地-平原过度区域多种复杂非点源污染的分析识别及运移机理。部分研究成果已在“流域地理学国际会议”上作口头报道。已发表(含录用)SCI及中文核心论文9篇,涉及水质模拟、三维GIS、洪水过程分析,并获2016年度“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B类资助。
穆少杰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合作导师杨桂山研究员。进站以来围绕鄱阳湖湿地的适宜生态水位模拟展开相关研究。今后拟采用蚁群算法,以鄱阳湖湿地植被生长和水鸟保护的协调平衡发展为总目标函数,对鄱阳湖年内逐月、枯/丰水期的最优适宜生态水位组合进行模拟。已发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生态响应方面SCI一作文章3篇。
崔京珍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导师丁士明研究员。进站以来从事水生植物根际效应与沉积物修复的研究。基于DGT等被动采样技术系统建立沉水植物根际磷等目标物的高分辨获取方法,考察苦草等沉水植物根际磷的形态、迁移动力学特征及根表铁膜的富集效应,研究沉水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沉积物磷的活化作用与主要机制,为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沉积物提供理论依据。
苗雨青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导师吴庆龙研究员。进站以来开展人类活动干扰对湖泊水体碳排放影响的研究工作,目前完成巢湖全湖采样2次,后续拟结合博后基金完成不同水华期巢湖水体碳排放的观测及室内模拟工作,预期在蓝藻水华爆发对湖泊水体甲烷排放的影响机理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已发表湿地碳循环方面一作sci论文3篇。
我所一向鼓励并支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瞄准科技前沿,加强自主创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积极申报各类科研基金项目,旨在为青年科技人员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优越性,推动本所博士后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