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湖所2025年“霞客行”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圆满落幕
2025年7月14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地湖所”)第十三届“霞客行”大学生夏令营顺利举办。本次夏令营吸引全国100余所高校近400名学生报名,经严格遴选,最终来自全国37所重点高校的52名优秀学子参与其中,共同开启为期五天的科研探索之旅。
开营仪式合影
7月15日上午,夏令营开营仪式在多功能厅举行。南京地湖所副所长张恩楼研究员、人事教育处处长胡笑琪出席,开营仪式由人事教育处副处长(研究生部主任)陈嵘主持。张恩楼对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学子们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系统介绍了研究所的历史沿革、研究领域、科研平台、人才队伍和重大成果产出等情况,强调南京地湖所作为我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综合研究机构,始终面向国家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他希望营员们通过夏令营深入了解南京地湖所各研究方向的特点和进展,感受科研氛围和学术魅力,寄语青年学子要培养家国情怀,勇担科技创新使命。自西北工业大学的何水晴同学作为营员代表发言,表达了对科研探索的热切期待。随后,副所长张恩楼将向营员代表授予夏令营营旗,正式拉开了南京地湖所第十三届夏令营的帷幕。
副所长张恩楼将向营员代表授予夏令营营旗
夏令营期间,为帮助营员更深入地了解研究所各学科的科研方向和前沿动态,研究所精心安排系列学术报告。邀请陈雯研究员、徐华成研究员、朱青研究员、邢鹏研究员、段洪涛研究员、王荣研究员分别以《发展规划的战略与战术创新》《湖泊污染机理与生态防治技术》《流域地理学发展思考》《湖泊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AI导演的湖泊“连续剧”:卫星遥感如何破解百万湖泊的生态密码》和《以古湖沼学手段揭示湖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题,从经济地理、湖泊污染治理、流域地理、湖泊微生物生态、湖泊遥感、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等角度为营员们作了深入浅出的专题学术报告,介绍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特色、学科前沿和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冉盈志主任详细解读了国科大招生政策、培养体系及奖助机制。研究生部主任陈嵘详细介绍了南京地湖所研究生招生情况、培养模式与优势、培养成效等。
专家学术报告和介绍招生培养情况
7月16日,营员们实地考察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于谨磊副站长介绍了太湖站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太湖站在观测、研究、示范、服务等方面的成果。营员们现场参观了太湖水上试验场、湖滨试验场和科普中心生物标本室,直观感受野外科研工作场景。营员们还实地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和南京地湖所公共技术中心,通过近距离接触先进的科研平台和科研设施,营员更系统地了解南京地湖所扎实的科研基础、先进的科研平台。
参观太湖站、国科大南京学院和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
7月17日上午,夏令营设置四个学科分会场,营员与导师、研究生代表展开深入交流和互动。导师分享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前沿,激发参与科学研究的志向。营员们展示科研积累和兴趣方向,围绕科学问题、研究方法、读研计划、职业规划等与导师和研究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增进了营员对研究所各学科方向和导师的深入了解。当日下午,研究所组织综合面试,对营员的思想政治、英语水平、综合知识与科研能力等维度进行全面考察。
闭营仪式上,张恩楼在总结讲话中全面回顾了本次夏令营的各项议程,对营员们展现出的科研热情和积极参与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南京地湖所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同学们提供从选题到毕业的全流程指导,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获得优质的科研资源和发展空间。张恩楼勉励同学们在未来科研道路上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带着在南京地湖所点燃的科学火种,以更坚定的信念探索地球奥秘,以更广阔的视野关注生态环境,选择一条与国家需求同频、与科学前沿共振的赛道,用青春和汗水在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科技自立自强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仪式最后,张恩楼为全体营员颁发结业证书。
本次夏令营通过学术报告、实地考察与深度交流,搭建了青年学子接触湖泊科学前沿的桥梁,为有志于进一步深造并从事湖泊与流域领域科学研究的优秀大学生提供了走进研究所、了解研究所的平台。营员们不仅深化了对南京地湖所科研特色的认知,感受到地湖所人面对国家需求的家国情怀,读懂了地湖所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更激发了营员投身生态环境研究的使命感,相信他们将带着学术启迪与科研信念,在地理学探索道路上继续前行。正如营员代表吴琦所言:“我深刻感受到了南京地湖所的科研魅力,接触到了地理学与湖泊科学的前沿动态,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奋斗伙伴,找到了心之所向的科研方向。”至此,为期五天的2025年“霞客行”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之旅圆满落幕。
南京地湖所始终热忱欢迎每一位怀揣地理梦想、勇攀科学高峰的青年学子,期待在这片深耕湖泊-流域科学的科研沃土上与各位重逢,共同开启一段扎根祖国大地、矢志探索湖泊与流域深邃奥秘的逐梦新征程。